——领略古老的蒙古包建筑文化
陈泽军在蒙古包的门上绘制图案。记者 徐跃 摄
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,据记载,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古人称其为“穹庐”“毡帐”。宋末元初,赵良嗣诗曰:“朔风吹雪下鸡山,烛暗穹庐夜色寒。”所咏的就是蒙古包。
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建筑文化,也是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,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,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积淀之一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”蒙古包文化作为草原文化中最显著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,理应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创新,焕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。——编者
安插乌尼。
围上毛毡。
独特的建筑文化
牧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,妇女和孩子们挤坐在马车上,汉子们驱赶着牛羊,勒勒车满载着蒙古包蜿蜒成队……这是一幅牧人们逐水草而居举家迁徙的画面。
画面中的蒙古包,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,它具有冬暖夏凉、制作简单、易于迁徙的特点。
冬季,厚厚的羊毛毡能使风吹不进、雪打不透,再加上包内还会生起取暖的炉灶,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室内的温度;夏季,打开天窗、敞开包门、掀起围毡,清新的空气会形成对流风,使蒙古包变成一个凉爽宜人的小天地。
“在我的印象里,有一次搭建蒙古包的经历,那是为一位出嫁的新娘准备的。建新包是非常庄严的仪式,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参与。” 从小在蒙古包里长大的朝鲁蒙回忆,前来帮忙的人搭好了骨架,又在上面覆盖了厚实毛毡,自制的毛毡上还用棕色的线缝制了吉祥图案,骨架尾部系上五彩丝带,最后捆上结实的毛绳,一座崭新的蒙古包就落成了。
蒙古包不仅制作简单,同样便于拆卸,可折叠成若干部分,便于装车运输,通常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,这是土木建筑的房屋不能比拟的特点。
根据气候、季节、草场、人和牲畜的情况,有规律的迁徙,是游牧民族适应自然,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,这也使得他们较少地受到人之外的、超自然的观念的束缚,形成豪放的民族性格特征。
蒙古包外形虽小,但包内可供使用的面积却很大。通常情况下,蒙古包内部中央为饮食和取暖的炉灶,此外,根据实际应用面积、形状和高低的不同,还会适当摆设箱子、柜子、桌椅和板架等家具,可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。
“蒙古包是蒙古族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。可以说,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,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的现实生活。”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这样评价蒙古包在牧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从蒙古包的诸多特点里,我们能够看出,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除了技术的考虑,还有一种文化的选择。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,一望无际,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,既相交又有距离,可以容纳世间万物于其间,这种朴素的宇宙观念,反映在民居上就演变成了蒙古包。
可以说,蒙古包不仅是一个构思精巧、温馨舒适的家,还是一个天人合一、极具审美的家,蒙古包古老的建筑文化使其成为草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。
3